如何用氰化物将金从矿石中浸出?
由于金能与含氧的氰化物溶液发生反应,生成可溶性的亚金氰酸盐络合物
4Au 8NaCN O2 2H2O=4Na[Au(CN)2] 4NaOH
从而使金从矿石中转入溶液,所以在工业上广泛使用氰化浸出提金。然而影响金浸出效果的因素很多,因此生产中必须保证必要的工艺条件,其中重要的操作因素有:
(1)氰化物和氧浓度。金粒溶解时,首先消耗了金粒周围表面层溶液中的氰化物和氧,使之质量分数降低,为保证金能继续溶解,必须有数量相近的氰化物和氧及时扩散到金粒表面。但因氰化物和氧在溶液中扩散(迁移)速度不同,所以还需要保证溶液中氰化物和氧的浓度有一适宜的比例,才能使金粒表面上的氰化物和氧以等当量的补充。在常温常压下。氧在水中的溶解度为8.2mg/L,相应的氰化物质量分数需保持在0.01%。实际生产中根据物料性质及浸出方式不同,通过试验和生产实践来确定,一般氰化钠质量分数在0.02%~0.1%范围内。
生产中一般将氰化钠配成10%的溶液,分别加到几个槽中。采用多点加药可抑制杂质矿物的溶解。要求连续、均匀添加。通常每隔1~2h测定一次最终剩余氰化钠的浓度,根据测定结果及要求及时进行调节。
压力为80~100kPa的空气,由中空轴加入浸出槽为矿浆供氧。操作人员观察搅拌槽中空气分布情况及充气量大小,通过空气调节阀加以调整。
(2)保护碱。由于氰化物是一弱酸盐,在水中易水解生成氰氢气逸出,不仅造成氰化物的浪费,同时还污染环境:为了维持氰化物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,减少其水解损失加入足够量的碱,使其维持一定碱度故称保护碱。此外加入碱还可以中和矿物氧化及二氧化碳溶解产生的酸,以及促进一些金属矿物氧化产物水解沉淀。如硫化铁矿物氧化产生的硫酸亚铁和硫酸铁,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氢氧化铁沉淀,这就消除或减少了铁与氰化物的络合。
工业上常用廉价易得的石灰做保护碱,其对细粒物料的絮凝作用,于脱水作业也是有利的。生产中一般在测定氰化钠后,直接用草酸滴定法测定矿浆中CaO含量来确定碱度,控制矿浆pH值10~12时,相应矿浆中CaO含量约为0.01%~0.02%。
若发现碱度不足,应立即添加NaOH溶液,使其迅速提高到所需的pH值。
(3)矿浆质量分数。一般来说降低矿浆质量分数有利于提高矿物的浸出率,但矿浆体积增大,溶液中金的浓度降低,后续作业量大。对于生产厂来说,矿浆质量分数降低会缩短浸出时间或降低处理能力,因此必须保证稳定的矿浆质量分数。对氰化浸金来说,随着被浸物料中金含量高低不同,其质量分数一般在25%~33%范围内。若采用炭吸附提金工艺,为使炭悬浮,其矿浆质量分数应提高到40%~50%。
(4)温度。温度对金的浸出速度影响很大。研究证明,随温度升高金的溶解速度加快,且在80℃时有最大的溶解速度。但温度升高,氧的溶解度下降,氰化物水解、挥发加剧,此外还要消耗更多的能量,故通常是在常温常压下浸出。为使浸出矿浆保持在15℃以上,北方地区生产厂房冬季要有采暖设施。
2011-01-22
更多选矿设备